欢迎来到中鉴网官方网站!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根据机具的阶段性特征判断复印文件的制成时间一例】

发表时间:2016/8/10 11:04:39  来源: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作者:  浏览量:1036

文件制成时间鉴定是目前文件检验专业的热点难点问题,笔者在此介绍“根据机具的阶段性特征判断打印复印文件的制成时间法”,以飨同行。本方法的总结源于笔者近年来所受理的几宗复印文件制成时间的鉴定。

一、系统论为解决疑难问题指明了方向

笔者曾受理一宗文件制成时间鉴定的案件,检材是标称时间为2000年至2003年连续三年每月一份(共计36份)的费用报销申请表,送检人要求对表格中报销人一栏中碳素墨水文字的书写时间进行鉴定。

案情显示,该36份检材可能是犯罪嫌疑人于2004年案发后分批次倒签而成,如果把整个文件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只需证明其某个组成要素失真,也就否定了整个系统的真实性。由此,送检人在笔者的建议下将鉴定要求改为“确定文件的制成时间与标称时间是否一致”。

二、以系统的方法进行检验

仔细研究检材后,发现36份表格都是复印而成,嫌疑人在复印出的空白表格上填写了有关内容。进一步研究发现,36份表格上的感光鼓特征或稿台损伤特征等印刷机具特征反映较好,可确定为同一台复印机复印而成。同时笔者发现36份表格上的墨粉存在由浓至淡的渐变过程,嫌疑人应该是在一盒墨粉即将用完之时实施了复印操作,这可能是标志着文件制成时间的一个特征。

因此,笔者要求送检人收集嫌疑复印机的样本,首先确定了检材均出自嫌疑人办公室内的一台日本产佳能NP1215型模拟信号复印机,进而要求送检人收集该机在2000年至2004年复印出的文件作为研究其阶段性特征的样本,其中重点收集了2004年形成的近期样本。

该复印机已服役十余年,型号较为老旧。通过研究样本规律并结合单位的维护保养记录,该机在2002年10月16日前存在明显的感光鼓老化问题,复印出的文件底灰较重,于是在维护时更换了新的感光鼓,但新的感光鼓在2003年3月13日加墨维护后即出现了两处损伤特征,并一直保留到2004年7月送检之时,且该复印机在2004年的6月2日又进行了一次加墨维护。检材所反映出的感光鼓损伤特征和浓淡变化正好符合该复印机在2004年5月份前后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笔者根据样本情况,出具了“36份检材的标称时间与其形成时间不符,均是在2004年3月至2004年6月期间形成”的鉴定结论。事后送检人反馈信息,案件已成功突破。

三、经验总结及应用

受此案的启发,笔者研究了复印机、打印机(激光和喷墨)、传真机、速印机等等常见的办公轻印刷设备,发现此类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阶段性特征,关键是技术人员如何发现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应用。对此,笔者总结如下:

第一,文件制成时间鉴定要有系统论的思想。鉴定技术人员除了应当了解并熟悉薄层色谱扫描法、强弱溶剂提取法、热分析法等等技术方法,还应当了解这些技术方法的针对性和局限性,对不同的检材首先要评估各项技术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结果,也可以通过预试验选出最佳的检验方法或方法组合,而不拘泥于某一项技术。系统论的思想还表现在对其它辅助技术的应用。本案的检验中,笔者还对检材的纸张从成份方面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检材纸张与嫌疑人所在单位一直使用的某品牌打印纸较为接近,这为出具鉴定结论提供了佐证,坚定了鉴定人的信心。

第二,样本充足是本案能够作出明确结论的关键。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送检人不能提供充足的可比样本,检材条件再好也是空谈。

本文所讲的印刷机具的阶段性特征与印章印文的阶段性特征在形成和表现原理上是一致的或相通的。通过印刷机具的阶段性特征确定文件的制成时间,在提取样本时务必要注意重点提取两个时间段的样本:一是标称时间(即落款时间),二是怀疑时间。以上两个时间段内样本的数量要多,时间跨度要密集。

第三,程序合法、方法科学是使鉴定结论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一份完善的鉴定书不仅要求结论正确,还必须具有程序的合法性和方法的科学性。鉴定意见是法定证据,鉴定技术人员从事的是司法活动,二者性质的严肃性决定了鉴定文书必须严谨公正。这一点是新时期的鉴定人应当更加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