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证实录
【鉴证实录】之笔迹鉴定与书写动力定型
笔迹为什么含有对案件侦破有价值的信息?笔迹鉴定到底有多可信?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所谓的纳粹收藏家带着60本“希特勒日记”找到德国的一家出版社。该出版社花费230万美元买下了这些日记,并把转载权卖给多家外国报社。其中《泰晤士报》邀请了多名专家,以一份“希特勒手稿”为样本,对日记进行了笔记鉴定,结论日记是真的。
但是,英国人对此仍有怀疑,在对日记重新进行紫外线检测后,英国人发现了破绽。原来,日记纸张中的一种配料直到1954年才开始使用。这个发现直接拷问“笔迹鉴定”的科学性。
为了还“笔迹鉴定”以公正,法医鉴定界重新鉴定了日记和手稿,他们发现,问题出在那个被作为样本的所谓“希特勒手稿”,其实是那位骗子收藏家伪造的。笔迹鉴定是伪科学性的嫌疑终于澄清。
笔迹是一种特殊的痕迹,指具有书写能力的人为表达自己的意念,利用书写工具在一定表面上书写文字符号形成的、能反映本人特有的书写动作习惯的一种特殊痕迹。
人们在随意书写字符的时候,头脑中并没有清楚的意识指导手臂手指怎样运动,怎样把每个笔画以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怎样用不同轻重大小的力度去写出属于自己的字体。
人们轻松、自然地书写字符,字符却能“自动”地显示出书写人的信息。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书写习惯都是一种长期技能强化的结果,这被称为“书写动力定型”。
笔迹鉴定,就是通过对两部分或多部分笔迹之间的书写动力定型加以鉴别,来判断笔迹是否为同一人所写。不同时期的笔迹为什么可以鉴定书写动力定型,是因为这是由长期书写训练形成的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条件反射,其强度、顺序等的自动化反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相对独立性。因此,笔迹鉴定时只要对其中的一些书写特征进行系统比对,就能解开字条中的谜题。
左撇子、倒插笔里藏信息
当人们在学习书写的时候,特别是写汉字时,上述条件反射就已形成,在语言中枢的支配下,一个人反复地告诉自己,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但是还是有些人会沮丧地发现,自己写某些字时成了“倒插笔”,而且很难纠正。
这就是书写动力定型的结果,通过笔画顺序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书写习惯。除笔画之外,笔锋、字体的框架结构、下笔力道等等这些书写习惯都源于书写动力定型,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鉴定书写动力定型是一种客观事实的比对,笔迹反映的书写动作习惯主要有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区别。比如左撇子和右撇子写出来的某些字的某些笔画的倾向是不一样的;比如悲愤的时候写字可以力透纸背,而失恋痛苦时候,写字就显得虚弱无力。此外,书写动力定型还能反映出书写的客观环境的差异,比如同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下书写,和在喧嚣的环境下书写的笔迹也有所不同,甚至意外发生也会对书写动力定型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正因书写动力定型是一种稳定的客观事实,因此笔迹鉴定主要是区分不同材料的书写动力定型是否相同,而不偏重于对于追究文字内容所表达的含义。
关于笔迹鉴定另一个著名案例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在破获1932年林德伯格绑架案。警方拥有大量可疑文件,其中有绑匪给林德伯格写的14封勒索信。笔迹鉴定师断定所有勒索信都是同一个人写的。但问题是,鉴定人几乎找不到本案主要犯罪嫌疑人理查德·布鲁诺·霍普曼以前的手稿标本,所以警方必须在警察局通过听写的方式获取霍普曼的手稿样本。根据那些所需标本,笔迹鉴定师断定它们和勒索信为同一人所写。
但是,警方获取那些样本的方式一直以来遭到了人们的质疑。霍普曼被迫写了好几个小时,直到几乎筋疲力尽失去知觉。有人还告诉他如何写,并给他一封勒索信让他尽可能照着其中的笔迹写。这些都是笔迹鉴定的大忌。显然,这意味着最终确定的笔迹相符这个结论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而在霍普曼被处死之后,重新测试已经不可能了。现在,对于警方如何获取所需笔迹标本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