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鉴网官方网站!

人物季刊

人物季刊

陈明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发表时间:2016/11/14 9:14:12  来源:警院文检  作者:  浏览量:1740

 

陈明春,1934年3月出生,浙江临海人,文件检验技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届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文件检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951年参加工作,准确鉴定笔迹万余人次,其中重大疑难案件2000余件;参编《文件检验学教程》、《文件检验》、《笔迹检验》、《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文件检验》等教材、著作;发表论文20余篇;1993年被公安部荣记二等功,1995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自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笔迹鉴定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权威性的解释为:“通过两部分笔迹之间的比较,从而确定是否同一人笔迹的一项专门技术……通过两部分笔迹之间的比较,确认二者所表现的书写技能、习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就可作认定同一的结论;如果不相同,就要作否定同一的结论”。

长期以来,笔迹鉴定都是手工操作,一张比对表,一只铅笔,一块橡皮,一个放大镜,这些原始工具就是全部家当。

笔迹鉴定是耗时的、精准的、辛苦的、枯燥的、孤单的、寂寞的,看似平淡无奇的工作,往往能挽回上亿元的损失,也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疏漏,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厌倦。

面对这样的工作,有人动摇了,有人退却了,也有人默默地坚守,这其中,就有人坚守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他,就是中国刑警学院文件检验系教授、著名的笔迹鉴定专家陈明春。

 

(陈明春教授给干训生们做学术讲座,2013年拍摄。)


 

陈明春是浙江临海人,身体清瘦,精神矍铄,临海口音的普通话中常冒出沈阳话的词语。

1956年,陈明春22岁,在沈阳市公安局治安行政处处长室做秘书工作。有一天,处长把陈明春叫到办公室,对他说:“小陈,跟你说个事,公安部三局请苏联专家讲笔迹鉴定,给辽宁两个名额,处里决定让你去,你要好好学习,回来当教员。”

“我感到突然,从内心讲有点不愿意去。当时,治安科鉴识股有名留用警察,搞现场勘查兼做笔迹鉴定。他作出的笔迹结论,不是‘可能不是’,就是‘可能是’,然后用便笺写上百十个字,到处里由我经手盖行政公章。由于受其‘可能不是’、‘可能是’结论的影响,我对笔迹鉴定的科学性、重要性缺乏认识,竟还有些抵触情绪。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还是服从了组织安排,到部里参加研究班的学习。就这样,我于1956年和1958年两度在公安部三局文检研究班受训于当时的苏联专家。也真没想到,我竟然从多少有些不愿学且对笔迹鉴定的科学性缺乏认识,转变为热爱这项工作且50多年来全身心投入其中,并执著、刻苦地钻研着这一领域。”陈明春回忆道。

1957年,陈明春开始在丹东志愿军留守处举办的刑事技术短训班讲授笔迹鉴定,后相继在沈阳市政法系统举办的培训班授课,此间也到中央民警干校讲授有关伪装变化笔迹检验的课程。1979年,陈明春调入中央民警干校(中国刑警学院前身)任教,初任笔迹教研室主任,并在教学的同时承办各类文件检验案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陈明春准确鉴定笔迹万余人次,其中重大疑难案件2000余件。这些案件涵盖了左手伪装笔迹、右手随意性伪装笔迹、摹仿笔迹、“尺画字”伪装笔迹以及曲线字、阿拉伯数字笔迹乃至螺丝刀捺印字等各种伪装变化的笔迹鉴定

陈明春在笔迹鉴定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正如王世全院长的评价,“准确、细致、高效”,“在业内独树一帜”。

 (陈明春与同事们,前排左二,拍摄于1985年)


 

陈明春提出并确立了“局部再现性伪装笔迹”这一新的伪装笔迹类型,扬弃了一度称之为“假规律”、“假习惯”的提法,并以章节形式编入《文件检验》和《笔迹检验》教材,得到了同行专家认可。

2000年的《论同一人书写习惯多样性与不同人书写习惯的本质区别》一文影响广泛,文章坦诚而明确地向业内同仁提出并论证了“既不能把同一人书写习惯多样性解释为不同人的笔迹,也不能把不同人的笔迹视为同一人书写习惯的多样性”。

2004年的《笔迹多层面性与少量字笔迹检验》一文,为以签名笔迹为代表的少量字检验在理论层面结合办案实际拓展了思路。

2006年的《谈同一人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书写笔迹的差异性——论关于添加文书有关内容的识别》一文,为同一人同一只笔的变造文件笔迹鉴定指出了思考方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两篇文章,其一是关于笔迹鉴定选取特征、把握书写人书写习惯的《“全、深、细、特”》,其二是关于签名笔迹鉴定三要素的《“形、力、神”》。

《“全、深、细、特”》有如下表述:

“全”,是指选取特征、把握书写人书写习惯的广度,是全方位选取特征的基础和前提。

“深”,是指选取笔迹特征,把握书写人书写习惯的深度。

“细”,是笔迹鉴定人选取笔迹特征、把握书写人书写习惯,最后作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条件,要贯彻于从思维方式到具体比对的每一个环节。

“特”,是指每个人书写习惯的特殊性,笔迹特殊性是认定同一或否定同一的根本属性。

 陈明春教授(后排左四),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

依据“全、深、细、特”四字法来选取特征,认识、把握书写人书写习惯的特殊性,不仅是笔迹鉴定的程序和方法,也是鉴定人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形、力、神”》有如下表述:

“形”,是指签名笔迹的形态,既包括签名笔迹的体态、字位大小,字间布局、倾斜方向等整体风貌特征,也包括笔画的笔顺先后、搭配比例,连笔方式和运笔形态,以及起收笔的位置和细微动作特征、比例的大小与分布、笔画的粗细与着墨的浓淡。

“力”,是指笔力的大小及其在每个笔画中的分布情形。

“神”,是笔迹自身“形”与“力”融合为一,充盈外露的形态。

依据签名笔迹鉴定三要素,文章提出正常签名“形神兼备,其力内充”,摹仿签名“形神相悖,力有未逮”的观点,更进一步就目前笔迹鉴定大量涉及的签名检验,为业内同仁提供了实践与理论的支持。可以说,这十六字鉴定心得与方法,是鉴定人把握、判别摹仿与正常签名笔迹的切入点,也是摹仿笔迹与正常笔迹的分水岭。

陈明春十分看重这两篇文章,如他所言:“这是我从事笔迹鉴定五十多年实践的总结,……是经过长期办案实践验证的。”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他科研成果中的扛鼎之作。

陈明春的诸多科研成果,均为对多年笔迹鉴定的归纳、总结、分析、提炼,总结规律、探索途径、提出方法,具有鲜明的原创特色。他的科研成果,在天津、湖南、河南、安徽、浙江、山东、甘肃、黑龙江及辽宁等地的公、检、法、部队保卫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上得以推广,反响热烈。

多年来,他参编过《中国刑事侦查辞典》、《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参与完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课题,融教学、办案和科研于一体的“三结合”教学模式,获1989年辽宁省普教优秀成果二等奖;参编的《文件检验学教程》获1995年公安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参编的《笔迹检验》获2002年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陈明春(后排右四)与同事们


 

 

笔者试图了解陈明春的精神世界,于是,有了这样一次交谈。

笔 者:您认为一名优秀的笔迹鉴定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陈明春:我认为有四点:高度的责任感、细致的工作作风、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

笔 者:您曾强调过“净”与“静”,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陈明春:这两个字概括了笔迹鉴定人员进入工作时的心态,“净”是指内心要干净,无杂念;“静”是指内心要平静,勿浮躁。心存杂念的人是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笔迹鉴定人员的。

笔 者:心无旁骛,心如止水,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但这种修炼需要一个过程。

陈明春:应该是这样。

笔 者:有的学生说,您办案子有绝活,但一直没听您说过,是秘不外传?

陈明春:那是玩笑话,哪有什么绝活。我一直用三句话十二个字激励、约束、鞭策自己,即“思维缜密、作风细致、心态踏实。”搞笔迹鉴定,一是要善于用心,要学会集中精力,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关于系统性还原和甄别能力,除一定程度的专业经验和生活阅历外,我感受到,一个人的心念在哪里,其时间、精力与成果就在哪里。二是要勤于实践。天道酬勤,成功总是眷顾那些勤勤恳恳和持之以恒的人。三是要有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切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

笔 者:王世全院长认为您在笔迹鉴定方面“独树一帜”,怎样理解王世全院长的评价?

陈明春:“独树一帜”不敢当。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世全院长的评价大概是指鉴定风格,概括了六个字“准确、细致、高效”,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我认为世全院长的评价不仅是对我个人的激励和鞭策,也是对文检事业的期盼。

笔 者:您从事笔迹鉴定实践与教学工作半个多世纪,为什么至今还能保持着这么浓厚的兴趣?

陈明春:搞了一辈子笔迹鉴定,至今兴趣不减,缘于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缘于事业心与责任感。我17岁参加工作,19岁入党,几十年来,如果说做出一些成绩,个人主观努力、勤奋是一个方面,但与党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一点什么时候都不能忘。

 

 

 

陈明春因在长期的教学、办案、科研工作中业绩突出,成绩显著,1985年至1993年间连续六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师,1987年被评为优秀党员,1993年被公安部荣记二等功,1995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自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陈明春到了退休年龄,由于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又受到学校的续聘,继续从事教学和办案工作,并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直到2002年,在陈明春68岁的时候,他告别了与他相伴23年的讲台,正式退休了。  

内寻究竟,真勘正伪。

方寸间如斟酌方药,笔为心画,莫道修和无人见。

外判形神,勤能补拙。

圆心处似规划圆图,迹乃身行,敢谓存意有天知。

面对上述联句,我们可以识读到陈明春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一个鉴定人面对事业立言明志的态度。

2011年岁尾,陈明春送我一本他编著的刚刚出版的《笔迹鉴定实践与探微》。我粗略翻阅一下,群众出版社出版,16开本,562页,53万字,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我不禁心生感慨,暑去寒来,殚精竭虑,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他终于给自己一个总结,给历史一份交代,给后人一种借鉴。

这是多么厚重的精神财富啊!

半世情缘使陈明春对笔迹鉴定有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痴迷,而是热爱。陈明春用毕生热爱的事业,诠释了对生命的理解。

这一年,陈明春已经77岁了,身体依然清瘦,精神依然矍铄,临海口音的普通话依然没有改变。

德国诗人歌德有句富有诗意的话,“生命之树常绿”。我把这句话送给陈老,并衷心祝愿陈明春教授的生命之树,四季常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